洗牌、分化,轻资产模式到来 对长租公寓市场发展是件好事
原创
南方都市报
风口
@黄冬艳(南都见习记者)
近期,仲量联行发布了一份《中国长租公寓市场白皮书》,当中提到中国目前有近2亿的租房人口,住房租赁市场规模超万亿。而截至2018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和成都六个城市已开业的集中产权长租公寓总存量约为13.5万套,预计到2022年底,六个城市新竣工并投入运营的长租公寓将达75.6万套。
在房价高企的现实下,租房成为大多数在城市为梦想打拼的人们无奈之选,这样的需求,本应催生的是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长租公寓兴起,原也是改善城市租住环境和品质的好事。但2018年,有着多重政策利好支持的长租公寓市场,在风风火火发展的同时却屡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甲醛房、租金贷、爆仓、推涨房租等事件先后爆发。
归根结底,无论是房屋空气质量问题,还是租金等问题,主要还是源于长租公寓市场发展过快,未能形成行业标准规范,大大小小的运营机构企业“野蛮”生长,过于追求规模快速增长所致。
在市场竞争中,规模虽然重要,但真正能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的,并不是简单烧钱换来规模,而是整体有效益的规模增长,让企业自身的实力与规模相匹配。否则,走得越快,危机出现时,反而容易死得更快,这样的例子在商场上并不少见。不久前相继出现爆仓、倒闭的杭州鼎家、寓见等几家长租公寓运营机构,就是寄望利用租金贷、押金等快速扩张,却出现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覆灭,还因此牵连了数千租客。
每一个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出现后,如何寻求解决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而不能解决问题,顺应行业发展的企业,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
在近期的一个长租公寓行业交流会上,就有行业人士指出,接连爆发多个问题事件后,长租公寓行业内的洗牌、分化已经越来越明显,经营差的将被并购甚至淘汰,最终市场份额会慢慢集中在数十家行业头部企业手中。
作为一个有着国家政策支持、巨大市场需求支撑的行业,长租公寓市场其实并不缺少发展必须的资源和资金。今年以来,也有越来越多的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成立专项的租赁住房基金投资发展较好的长租公寓企业,但如何利用这些资金将行业引向良性发展,却仍需探索。
曾有业内人士抨击称,正是因为急功近利的资本进入,才让长租公寓市场的众多运营机构为了追求高且快的回报,引发一系列行业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正是因为资本的支持,才让长租公寓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再者,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令房源获取的成本不断提高,企业不得不在高成本获取房源后,以更高的价格再出租,在这样的模式下,即便有资本的支持,要继续依靠租金差来获取利润,已经越来越难。
为此,拥有房源的企业、个人与专业长租公寓运营机构合作的轻资产模式,成为了长租公寓行业正在探索的一种新模式。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长租公寓运营企业及机构间不再只有“价高者得”一种方式来争夺房源,而是将双方的资源进行整合,一方提供房源,一方提供管理团队和服务,双方分工合作,最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也同时避免了租客变相成为高额成本的嫁接者。
另一方面,轻资产模式也会无形中让长租公寓运营机构将重心回归到品牌塑造和专业能力打造上。
尽管目前租赁市场的供需依然不平衡,但长租公寓市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房屋租赁,而是越来越倾向于物业管理服务,长租公寓运营机构也不再是简单的二房东角色,慢慢变为资产管理者。
这样的变化将促使长租公寓运营机构思考如何让产品更满足市场需求,实实在在地做好服务和运营管理,才能获得合作伙伴还有市场的认可,提升品牌形象,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机会,在行业洗牌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