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和国足哪个更好救?
禾木私家常识
看了这个标题,许多人一定会想,股市和足球“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可以混为一谈?
但我一说,你就会发现此二者高度相似。
首先,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同时有官办的足协和证监会。
其次,无论是国足(包括各省市的足球队)还是上市公司以及券商,都由官方审批谁能上谁能下。也就是说,市场化只是它的一部分属性。
其三,
这两个行业都是官方主导全民参与。
但在花钱方面,则是官方掏小钱百姓掏大钱。因此,官方也不可能完全左右形势。
以上三点,不仅是股市与国足的共同点,也是两者的复杂之处。
应该说,官方之所以要设机构管这两个行业,还是想办好管好的。只不过没有达到预期。
许多人也认为,只要官方花力气管,就一定能管好。这些人对权力的期待是很高的。他们期待权力清正廉洁,期待权力公平公正,期待他们科学高效……
关于官办的东西是否就能清正廉洁公平公正,就先不聊了,因为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
但百姓对官办的事业还有另一层期待,期待能够发挥制度优势——
所谓制度优势,就是指“集中力量办大事”。似乎只要集中力量于某一领域,事就成了。
今天就聊这个逻辑通不通。
许多人很自豪一件事儿,就是体制,咱的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有点儿像打歼灭战。本来我一个团可能打不过你一个团,但我可以调十个团来,团灭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背后,是官方调动资源的能力强。只要他们想干,就会花大力气把事干成。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案例有不少,如”两弹一星“,如奥运金牌……
然而,
股市和国足的表现,恰恰证明“集中力量办大理“的办法并非无所不能。
简而言之,
集中力量只能办“小事“以及一些创新要求不高的事
。
原子弹和火箭,是人家已有的科研成果,不属于科技创新。作为追赶者,肯花钱能码人就行。这些大项目,虽然花钱,但与举国GDP相比,就不是大钱。那些小项目的世界冠军(如跳水、举重、射击、乒乓球),其实也花不了太多钱。而且这些竞技项目,也都是重复性训练就可以达到高水平的,和那些多人配合需要战术创新的运动项目不同。
但股市不同。
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官方托市,就一定托得起来。
如果这个市场只有几百亿的话,或许还可以(只要他愿意)。但今天的大A,单日成交量都几万亿了,谁能托得动?能托的话,早动手了。
股市里的资金分类,既有国有基金(如社保基金等)也是券商、散户、外资,后几种是不可能听官方指令的。
我们经常听说,机构资金出逃,外资出逃,散户跑路等,就是表明,股市是由各种势力博弈的结果。
官方只是开场子,但控不了盘
(顶多也就操控几支个股而已)。
当然,官方如果砸个几万亿进来,局面可以立即改观。但问题是钱从哪来?我们的赤字实际上已经很高了,只不过是隐性的(这是另一个话题)。
那么,官方能做什么?
只能出政策,改规则,鼓动打气。当然,这些会有一定作用,但能否带来真金白银入场,还要看各方资金是否买账,是否相信。
如果之前许诺太多,信用透支,可能就需要先还上欠账才行。
再说国足,其复杂程度也不比股市小。
和证监会一样,足协只是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
但足协的权力比证监会大。他可以决定教练、经费甚至选球员。
因此,国足和股市同样拉胯,但足协比证监会责任更大。
那么,哪个好救?
当然是国足!这个花钱少。
但我不建议官方再花钱了。官方的钱归根到底也是百姓的钱。有钱的话,建议直接投到股市,让股民受益。
国足的出路,应当学日韩。人家没有婆婆,还不花纳税人的钱,但日子过得也不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