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盒上剪下烟标制作的“烟卡”,却成为小学生群体中颇为流行的“游戏”。“烟卡”为何突然在未成年群体中引发关注?“烟卡”到底怎么“控”,流行的背后又隐藏着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
多家“烟卡”销量过万
有媒体记者发现“烟卡”销售不只存在于线下商铺,线上也非常泛滥。在网络平台上,“烟卡”多以“呸呸卡”“轰轰卡”等名称呈现,且部分店铺标注“工厂直发”“正品卡有胶痕”等以彰显自家产品是真“烟卡”。此外,“烟卡”的价值也划分等级,不同品牌的“烟卡”价格不同,售卖的“烟卡”不但有国内的,也有国外产品,许多商家在广告页面标注“稀有”“绝版”等字眼。更有一些商家身份的人在一些“烟卡”交流群里公然诱导未成年人买烟!
在未成年群体中,“烟卡”的流行有着更复杂的心理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芳丽介绍,所有的游戏都具有成瘾性,但“烟卡”与“烟草”相关。“作为未成年人的禁区,许多孩子对烟感到好奇,他们会试图通过对抗成人世界获得同龄人的赞美,可能会愈发沉溺其中。”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同样表示,这一游戏之所以值得警惕,主要是因为与“烟”有关。“烟的包装、标识等都是一种广告,当孩子接触到‘烟卡’,就能接触到香烟的品牌、价格等信息,从而提高了未来成为‘烟民’的概率。”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烟卡”的管控仍旧存在灰色地带,但已有相关部门关注到“烟卡”的危害。例如,甘肃天水市、山东泰安市教育局等曾发布倡议书,教育引导学生远离“烟卡”游戏;今年7月,贵州省市场监管局集中开展整治“烟卡”统一执法行动,查处向未成年人销售“烟卡”、卷烟等违法行为。
“烟卡”属于烟草制品
“烟卡”看似是卡牌的形式,但在“烟卡”上写着烟草制品的名称、商标等元素,这样就和销售、宣传烟草制品的行为没有差异。“烟卡”虽然不是香烟,但属于烟草制品,向未成年人销售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另外,一些山寨“烟卡”私自打印香烟商标,也属于侵权行为。除此之外,售卖“烟卡”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多部法律的相关条款。
“‘烟卡’的制作和销售涉嫌违法。烟草制品属于国家专营、专卖的物品,未经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许可,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可能触犯刑法,构成非法经营罪。商家私自印制烟草注册商标并制作成‘烟卡’出售,不仅侵害了注册商标权利人的专用权,还可能面临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钟兰安表示。
消灭“烟卡”需多方合力
目前,需要各领域达成对于“烟卡”流行危害性的共识。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研究员杨杰表示,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烟卡”生产和销售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意识。
江苏省消保委建议,对于烟卡产品,要注重源头治理和联合执法,加大监管力度,扩大监管范围。各地市烟草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需加强联合执法,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烟草制品及其衍生品销售商的监管力度,严禁销售“烟卡”。通过定期的市场检查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确保烟草制品及其衍生品的销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特别是校园周边的小商店、文具店、玩具店等重点区域,应全面摸排检查,防止出现漏网之鱼。一旦发现商家存在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并且对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烟卡”的行为实施严厉打击,要求相关平台主动下架并清退销售“烟卡”的商家,阻断“烟卡”的流通渠道。
同时,注重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认识。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普法活动,引导商家自觉履行主体责任,规范自身经营行为,严守保护未成年人责任底线;提高学生对烟草制品和“烟卡”游戏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各大学校也应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措施,明确责任分配,加大控烟宣传力度,创建无烟校园环境,并严禁学生在校内进行“烟卡”游戏。广大家长也应主动承担监督责任,及时制止孩子接触和购买“烟卡”,远离烟草制品及其衍生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消费日报综合央视财经、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消费者报
来源: 消费日报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