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宝生旱烟店
解放前,淮安城内南门大街,北至镇淮楼,南至宴花楼,是淮安古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段。百年“老字号”恒盛钱庄、瑞泰钱庄、源丰钱庄、源康钱庄、宝丰钱庄、谦吉钱庄、慎泰钱庄、宝兴钱庄、张恩和丝线店、义生堂药店、信大祥布店、圆大布店、同大布店、宋鼎元布店、祥茂酱园店、天禄斋茶食店、极品斋茶食店、天昌斋茶食店、谷食香茶食店、谷成斋茶食店、南天麟斋茶食店、震元斋茶食店、新显斋茶食店、济源杂货店、芮祥发杂货店、振大杂货店、永茂杂货店……均在这条街道上。在清末的时候,在南门大街秦焕故居以北,又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王宝生旱烟店。
王宝生旱烟店是坐东朝西“前店后铺”的格局。
大门是临街两间楼上下,下边两间过道兼门面,营业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大门楼上镶嵌着砖刻“王宝生旱烟店”六个苍劲大字。进门的前两间,南、北是两个用木栅栏相隔的“刨烟间”,设两个刨烟位置。后两间,北边是柜台,南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檀木榨”。
向东走,进过道二门,是个四合头院子,朝南有六间库房是作坊,里面堆放着大量烟叶与杂物。后面有六间面南堂屋,租给老百姓居住。东西各有厢房三间,全是玻璃隔扇,东厢房中也堆放杂物。
此院向北还有两进堂屋,亦东西厢房对称。建筑之间均有玻璃天棚连接,使前面营业间也有充足的光线。北边两进堂屋,面南均为烽火檐、印方门、砖雕雨搭,颇为讲究。东西厢房也是玻璃隔扇,是老板及家人的住房,东为潇湘、西为客厅。再向北,又是一个大院,面积有一亩多,内有修竹、水榭、假山、蝴蝶厅。北边围墙与马家棺材铺搭界。
王宝生旱烟店的创始人就是王宝生,王宝生以他的名字作为商号,他也是位著名的中医,在经营烟店的同时还兼职为乡亲治病,为人类造福。王家原籍苏州,年青时随一批同乡来淮安谋生。他开始“挑糖担”,兼卖日用小百货,在走街串巷中,发现淮安人口众多,“旱烟”的需求很大,而城内又没有像样的旱烟店。
清末的时候,人们多吃“水烟”或用“烟袋锅”吸“旱烟”,烟丝大都来自淮阴北乡的“土烟”,这种烟多掺杂树叶,制作粗糙,吸食起来十分呛人,味道苦涩。通过市场调查,王宝生有了积累后,与家人商议,决定在最繁华的南门大街中段,买一爿江南人即将出售的体量较大的当铺,做为旱烟店,就以自己的名字为旱烟店的商号。
旱烟店开张后,他带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王以真、王以勤、王以俭,共同创业,果然生意兴隆。其进货渠道,烟叶来自江西、安徽,随船还带回景德镇瓷器和土产,又从江南青睐制烟师傅。烟叶到店后,先分拣,剔除烟杆和杂物,铺开晾晒,然后喷芝麻油、酒拌叶,使油、酒均匀地洒在烟叶上,初步打捆后,上榨压紧,成为一个长方形的“烟捆”。最后将“烟捆”送到刨烟间,刨成成品烟丝。
由于王宝生旱烟店是地道的烟叶,绝不掺假,又经过精细的制作,烟味正宗、平和、清醇,一经上市,就取代了原来市场的“土烟”。烟丝的销售量逐月增加,烟店也因此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烟店采取零售兼批发的经营方式,不久烟丝销量就占领了淮安农村市场。淮安周边的淮阴、涟水、宝应商贩也纷纷来店进货。
王宝生烟店在经营多年后,取得了一定的回报。后来王宝生因年事已高,临终前,将亲手创下的烟店分别交于夫人杨氏及其三个儿子王以真、王以勤、王以俭共同管理。
王宝生夫人杨氏,出身淮安古城大鱼市口西的一个大户人家,也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多年来与丈夫艰苦创业,对烟丝从进原料到生产、销售均十分熟悉。淮安有句谚语说得好:“外有一挣钱的手,内有一聚钱的手。”她驾轻就熟掌握烟店的一切,把家里家外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意一如既往红红火火。
1958年“大跃进”期间,淮安拓宽南门大街,王宝生旱烟店被拆除大半,只存前院三间库房。他们全家搬迁至南门大城门与小城门之间的瓮城里面。后院被国家征用,盖起了部队营房,当时里面设有转业军人安抚办公室,至今部队营房仍有不少居民住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