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半导体,盈利最强十家企业!
1ic网
自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以来,上海半导体产业便驶入快车道。2024年上海半导体行业研发投入同比激增68%,其中中微公司单家企业研发费用突破9.7亿元,较同期翻倍增长。
这种“压强式投入”,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赋能——科创板开闸五年来,半导体企业累计募资超千亿元,占全国该领域融资总额的32%。政策的东风与市场的烈火交织,催生出兼具技术深度与商业厚度的产业生态。
中微公司(AMEC)
在台积电的7纳米生产线中,中微的介质刻蚀机市占率已达35%,其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7%,毛利率稳定在44.2%的行业高位。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微的MOCVD设备已占据全球氮化镓LED市场70%份额,这项“第二增长曲线”业务使其净利润率突破21%,成为设备领域罕见的“双料王”。
韦尔股份(Will Semiconductor)
经历2022年手机市场寒冬后,韦尔凭借汽车CIS芯片的爆发实现华丽转身。2024年车载业务营收占比从18%跃升至47%,高阶产品OV48C已打入特斯拉FSD供应链。尽管消费电子毛利率承压,但其车规级芯片52.3%的毛利率带动整体净利率回升至15.6%,印证了业务转型的战略远见。
华虹宏力(HHGrace)
这家老牌晶圆厂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展现出惊人韧性。其90纳米BCD工艺平台良率高达99.2%,支撑着全球40%的智能电表芯片供应。尽管未追逐先进制程军备竞赛,但凭借稳定的盈利能力,华虹2024年ROE仍达18.7%,在代工领域仅次于台积电中国区业务。
盛美上海(ACM Research)
在单片清洗设备市场,盛美首创的TEBO技术实现零损伤清洗,将单片设备价格拉低30%。2024年其槽式清洗设备斩获长江存储10亿元订单,带动毛利率攀升至48.6%,成为国产设备替代浪潮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澜起科技(Montage Technology)
作为DDR5第一代寄存时钟驱动芯片全球唯二供应商,澜起2024年在服务器内存市场市占率突破65%。其研发的CKD芯片单颗售价达3.2美元,贡献了78%的毛利。尽管面临新进入者竞争,但22.4%的净利率仍彰显技术壁垒的威力。
沪硅产业(NSIG)
历经七年攻坚,沪硅的300mm硅片正片率从不足60%提升至92%,2024年对中芯国际的月供应量突破15万片。尽管半导体级硅片毛利率仅为28.7%,但通过布局SOI硅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其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7%。
芯原股份(VeriSilicon)
这家“芯片界ARM”手握5纳米FinFET工艺设计能力,2024年IP授权收入同比增长83%,单次授权费最高达3500万美元。其独特的“设计即服务”模式,使研发投入占比控制在21%的同时,净利率仍保持19.4%的行业高位。
中芯国际(SMIC)上海基地
尽管7纳米工艺遭遇瓶颈,但中芯上海厂凭借55纳米OLED驱动芯片、40纳米CIS芯片等特色工艺,产能利用率连续18个月超100%。2024年该基地贡献集团43%的营收,55.2亿元的净利润主要来自汽车电子订单的爆发。
捷敏电子(JM Semiconductor)
在新能源汽车IGBT封装领域,捷敏独创的铜夹片连接技术将热阻降低40%,斩获比亚迪90%的模块封装订单。2024年其单条产线日均产出突破3.5万颗,规模化效应推动净利率从12%跃升至18.6%。
翱捷科技(ASR Microelectronics)
从Cat.1到5G RedCap,翱捷在物联网芯片市场持续深耕。其ASR6601芯片以28nm工艺实现NB-IoT+GNSS集成,功耗较竞品低30%,2024年出货量突破1亿颗。尽管研发费用吞噬部分利润,但21.3%的毛利率仍优于多数Fabless公司。
中微公司通过“设备+工艺”捆绑开发,将客户验证周期缩短40%;韦尔股份在嘉定建设车规级实验室,与特斯拉研发中心形成“五分钟产业圈”;澜起科技与英特尔成立联合实验室,提前三年卡位DDR6标准制定。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半导体产业已形成“设备-材料-设计-制造-封装”的闭环生态:中微的刻蚀机、盛美的清洗设备、沪硅的大硅片共同支撑中芯国际的产线,而中芯的产能又反哺芯原、翱捷等设计公司。